͡° ͜ʖ ͡°兼问:做快乐人

三分观点:底气、自信、快乐

有感于张维为教授在上海东方卫视《这就是中国》节目中所谈到的:中国人,你要自信点。结合自己的见识和逻辑体系,推出《做个快乐的中国人》这个话题。因为从推理角度:逻辑--》底气--》自信--》快乐,这个是通的,我想人的终极追求目标应该是快乐。

世事繁杂,人生起伏,年少不更事,千绪常萦身。我一直都在思考“人应该怎么过自己的一生”这个话题?2018年某天在海边看着潮水扑打岸边,此起彼伏,突然感慨:原来自己一直以来每天经过的只是生活,不是风景,所以活得相对郁闷,至此后面慢慢提醒自己,尽量以看风景的心情过每一天,不用杞人忧天。 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因为一直以来我都在观察,分析,思考。我喜欢观察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的行为,和他们聊天,特别喜欢和老人家聊天,注意老人的内心、行为。想象着,我老了,会成为什么样的状态,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其实影响最大的是当前信息社会,信息大爆炸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挑战,眼看时代越走越快,自己却在原地踏步,焦虑,不安,无奈,逃避,自嘲,段子,宅文化、丧文化开始流行。 时代的开放,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各种意见、异见的交流融汇,带给我们太多的波澜起伏,很多人都喜欢说:岁月静好。是啊,生活平静,身体健康,无忧无虑,是多少人的愿望。 但现在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打破了这个氛围,食品安全、高房价、阶层固化,生不起,读不起,住不起,娶不起,养不起,病不起,死不起... 物质文明共存的商业社会带来的消费主义,资本,舆论不断引导我们买买买,我们好像总是很容易陷入一种,拼命赚钱买东西,然后辛苦整理扔东西的状态。不时的还会责备自己说,"我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去买这些垃圾"。或许你已经知道,有时我们对物质的渴求,不过是在填补内心的空虚。无论扔掉多少,最终还是会以不同的形式再次买回。在"买——扔——买……"的循环中,"买"是物品变多的源头,"扔"只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源头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学习再多的整理术、断舍离,都只是徒劳。

所有的问题最终都会归为一个问题:怎么办?也有人问过我:你学那么多,想那么多,思考那么多,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能买房,能泡到妞吗?嗯,貌似是没什么用,但可以让你在面对不如意时,面对困境时,可以苦中作乐,弹者而歌,依然心平气和,面带微笑,是心灵的充实与灵魂的自由。人生的过程,可能是两个字的变换:我执与执我。通俗说就是我想怎样,我认为怎样,别人应该这样那样,执我类似自内而外,自我和本我,自己与家庭,个人及集体,种种之间的平衡;行而上的讲: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我喜欢《撒切尔夫人》中所讲的一句话:
  我重视思想、意念:
  谨慎思想,思想变言辞,
  谨慎言辞,言辞变行为,
  谨慎行为,行为变习惯,
  谨慎习惯,习惯变性格,
  谨慎性格,性格变命运。
自信源于你的底气,底气来自你的知识储备与逻辑体系。

不要说自己是客观的,必定带有自己的主观意愿,只是说从尽量多的角度看问题,像求圆周率一样,从最经典的“割圆法”逼近,到近代有更快速的方式求取。事实上没有绝对的“圆”,真相也不是那么的显而易见。 受限于个人的知识、见识、方法论、逻辑推理,要达到全面看问题,分析问题是很难的。而且事物的发展又是动态变化的,更加加深了不可预见性。(这里主要是指社会现象)保持一种开放心态很重要,结果是我们关注的,但是求证、求解的过程才是最有趣的。
  所以说: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认为真正的‘丰富’是不为身外之物所扰,尽可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就是我提倡的轻身状态。”--《轻身生活》

2B心态
  Break & Build,打破和建立;简称拆建法。我们的知识学习过程需要不断的拆建,才能做到站得高,看得远。另外就是人生路上一种自嘲的心态,不懂别装懂,积极乐观的面对各种嘲笑与讽刺。成长就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那条沟,你掉进去那叫挫折,爬出来了叫成长。

扩展话题:
  关于原则,就是清晰可解释的逻辑。行动方式与目标和性格相符,独立思考、开放思想、头脑清晰、行动坚定。保持谦逊和心胸开阔,以便能动用自己的最佳思维。这是很政治正确的做人方式,像编程中所说的正流程。先不说这一点具体落地的效果如何,如果说我们只考虑这一点,那确实是理想主义。 像程序运行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异常情况,同样人生中也会碰到许许多多的波折,伤害等等。这些是不定时炸弹,能活得潇洒自在,绝不是轻轻松松靠想当然。自我保护是非常必要的,拥抱现实,应对现实,理解现实如何运作。具体方法论的东西,操作层面确实因人而异,这里也不好扩展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