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ʖ ͡°兼问:中西文化

--2019年6月9日 清晨整理

三分观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

说明:本篇基本上摘自网上,参见:
范军:中西方文化的差别-概念上的本质不同
姜周:中西方文化的差别

1.定义上区别:

文化是个宽广的概念,在中华文化中,文与化本来是两个不同的词汇。文的本意并不完全是现在理解的“文字”,而是指:事物错综相杂形成的纹理或形象,谓之为“文”。所以我们最早的文字是象形系统,是对事物形象的抽象,后来才引申为“文字”之意,也就是最早的文并不代表文字而专是自然界所呈现的纹路或形象。化:原意是指两人相背转化,有潜移默化的意思。因此文化的原意是指:看到自然万物的表象而转化出的人的理性认识。 《周易》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系,以此可以看到,我们的文化是以观察万物的运行与表象为基础的,先天文再人文最后化成文化,用以揭示“做人处事”的各种道理,“教行於上,则化成於下”,《大学》云“物格而后知至”。

而西方文化的Culture源于拉丁文Colere,原意乃指人之能力的培养及训练,使之超乎单纯的自然状态之上。在随后的社会实践中其内涵已有相当的扩展,至今西方的文化概念更着重指称一切经人为力量加诸自然物之上的成果。Culture亦有培养、培育之意。
  可见,从概念上中西双方对“文化”的定义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的文化是对自然规律的仿效,“顺天知时”“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何其序”通过“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对物质的观察化成我们生存的道理,不强调对自然的改造而是顺应自然,因此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是以“格物致知”为基础的。而西方的文化是以加诸于自然的人力为其核心的,依据《圣经》1-28“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人作为上帝的选民是要“治理”“管理”自然的,这样一来人被上帝赋予了神权,成为可以代替神的主宰,依靠神的授权改造物质世界。

这就是中国与西方在文化概念上的区别,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一个是与世界和谐共处,一个是改造为我所用。 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你只要知道了这世界的道理你就是文化人,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而西方的文化人是看你在多大程度上改造了世界,创造了多少的物质价值。

2.思维方式上区别:

西方思维模式是二元对立的,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崇尚科学精神,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精准、严谨、量化、标准化。在定量的基础上,再来讨论定性的问题。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辨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从古希腊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并把“分析学”或“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这种思维方式,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发展。

  中国人思维模式三分统一,注重直观、整体、经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老子首创了“体道”说。“体道”,就是以心灵体验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儒家是把认识的对象作为人类自我意识外化的伦理情感的整体来体验的,从中寻找对主体伦理、价值规范的印证。

3.行为方式上区别:

(一)价值取向方面,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因此,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甚至把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令人难堪的事,以为接受别人的帮助是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他们提倡每个人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靠竞争来取得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 中国古代一般把“竞”、“争”当作不好的事情,而提倡“忍”、“让”,缺少对公平竞争的尊重和向往。儒家学说强调的是“长幼尊卑”的等级秩序,道家学说强调的是“无为、不争、若水、争雌”,儒道互补,再加上皇权的愚昧与残酷,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比较缺少“竞争”的观念。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人才能得到最大利益。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无私奉献的情操。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关怀是一种美德。但是个人竞争意识、拼搏意识不强,存在依赖性。
  (二)伦理道德方面,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中国人注重谦虚谨慎,不偏不倚。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子女一旦结婚,经济上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亲属关系比较疏远。 中国文化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反对“王婆卖瓜”。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中是行不通的。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维护现状,保持和谐。对待家庭,喜欢大家团聚,老人帮助照看儿孙,以备养老送终。虽然密切了亲情关系,但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青年人独立能力的养成。

  (三)行为规范方面,西方人“重利”、“重法”,中国人“重义”、“重情”。西方社会由于强调以个人权利为基准,以追求私利为目标,因此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只有依靠法律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法律既可以保护个人的权利,也可以制裁侵犯人权的行为,因此,西方国家法治的发展是与人的权利价值观有密切关系的。
  中国人由于受传统的义利思想的影响,重义轻利,重情轻法。孔子在《论语》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当成最高准则。儒家强调,不能驱义逐利。由于自古以来主要靠道义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维系社会,而不是靠法律约束,因此,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扩展话题:
  其实文化之争,更多的是话语权之争。在话语权的作用下,设定的那么多的评价标准,时不时拿来审判,我想说,嘿,你开心就好,但你的开心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比如欧美向世界推销的普世价值,并不是我不认同自由、民主这些价值观,相反我一直在追求自由、民主,你如果琢磨一下,自由和民主其实有一定的矛盾存在。不顾他人意愿而强行叫人接受,本身就是不尊重民主的。另外我也有在想,共产主义是不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因为从人的动物性,人性,团体性;团体的社会性,文化性,国家性,这是个很难实现的目标,但人还是要有理想的,万一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