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发展分析 :每天不一样

--CHENLONG 2019年4月27日 晚

前言:我始终认为,社会的进步是靠人去推动的,社会不会在没有任何力的作用下自动滚滚向前,只有大部分人关心社会并且身体力行去推动,我们才有可能享受到社会前进发展的果实,所以,我愿意写下自己思考的成果和大家分享。你可以说,然而这并没什么用,但我想,作为个体我在努力改变些什么,这就够了。--By william29

网上能查得到的资料就不啰嗦,感谢互联网,搜到非常多的参考资料,对整理思路有一定的助力。


近来深刻领悟了一个观点:我不认为所有的分析是客观的,它必定带有自己的主观;只是说尽量从多的角度看事物,像用割圆法求圆周率一样。所以不会因为自己的观点不为人接受而失落。从科学角度讲,切分越细,越可以逼近事实真相,但从应用角度讲,只要列出主要的因素并加以详细分析也足够了。下面我从:地理位置,交通,产业,人才,生活作为切入点。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距离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这中国四大经济中心都在 1000公里 左右,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承东启西,联南接北,临江达海,区位之优、交通之便国内基本无敌。京广、京九、汉丹、沪汉蓉、京港5 条铁路干线,以及京珠、泸蓉等 6 条国道在此交汇。武汉于2016年底正式被定为为全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要发展,首先解决通达性问题,“要致富,先修路”是大实话, 国际接轨,重点是航空。上海虹桥枢纽开了一个先河,以动车站为例,曾经有人统计过,高峰期每90秒就有一辆动车/高铁经过,确确实实是聚集了人气。因此,在外贸转内需的经济发展周期,愚以为,流通领域才是最适合武汉发展的产业领域,才是武汉产业的底色所在。

但是地理方面,利用得好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得不好就是相当于被包围着孤立了。由于北上广深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引擎,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强劲,所以全国大部分优秀的人才都往北上广深跑了。

纵观中国城市的发展趋势,我觉得计算机应用的有个发展思路可以借鉴:单机--》多机--》集群--》分布式--》微服务。目前中国城市的发展到集群阶段了。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作为国家规则而提上政策高度。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交通基础建设打通联系通道,聚集才能形成规模。

现代城市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视第三产业的兴盛,第三产业越发达的城市人民手中的钱也更多,而第二产业占比高的城市更容易”刷“GDP,毕竟车间、工厂一开工GDP就蹭蹭上涨,但是由于工业行业的利润率较服务业低,且大部分为国企,所以产生的利润很难聚集到民间。老一代的武汉优势产业就是几个武字头撑起来。虽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逐年扩大,尽管如此,武汉经济占大头的还是钢铁和纺织。不过,武汉作为中国唯一成功转型的重工业城市,现在往下面几个方向发展:(下面几点摘自网络)


  1.光电子主要靠光谷和吴家山,其中吴家山在原有显示器产业上引来了金凤凰京东方,高世代线10.5代TFT-LCD项目将助力武汉角逐显示器产业;另外武汉的老朋友华星光电集团和天马集团也在光谷投资开建了最新显示面板生产线,规模不小。至此,显示面板的三巨头已全部到齐。
  2.在芯片制造方面。原有的武汉新芯公司也引来巨龙,国家存储器基地。武汉在芯片制造上也占据重要一环,将来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生物科技这一块还没有产生巨头,主要还是散兵游勇在光谷搞事情。不过国内的生物科技乃至化学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太多了,而且目前民用化的动力还不足,研用的周期太长,目前的生物产业是不经济的。因此武汉并没有把太大希望寄托在这方面。
  4.消费电子。联想就不说了,一把辛酸泪,被郑州富士康吊打。去年一年,靠着一新同志搞事情,引来了全国各大IT和互联网企业来汉设第二总部,这是好事情。像小米、华为这种单位越多越好。武汉亟需他们来承接一线城市的产业转移。在武汉设第二总部和研发中心,丰富武汉的产业结构,带来人才聚集效应,留住本地毕业生。这也是打赢人才争夺战的最大本钱,像什么购房八折,送补贴,报销面试路费这些只是锦上添花而已,最基本的还是岗位,薪资条件。说白了也就是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层次的问题。

在二线城市中,经济发展和武汉不相上下的,南京的芯片一骑绝尘,有台积电加持一时风头无两,西安靠着三星有肉吃,重庆有消费电子,杭州互联网高地还有部分先进制造,成都有显示器面板,合肥有显示器面板。武汉好像啥都有,虽然无法事事争第一,但也能保证不掉队。

产业发展依靠人才,武汉这方面有非常大的优势,无他,作为全国除北京外,高校第二多的城市,好处自不必强调了。但想要留住人才,必须有产业配套方面的大发展,武汉一直以来重工业的强势,退休下来的产业工人,这方面的财政压力也是非常重的。所以对新兴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还是不足的,造成毕业生工资一直上不去,大部分人用脚选择,留下来的一半不到。

湖北人缺少那种做生意的冒险精神和拼搏的勇气。若论个人,湖北人重视教育,有想法,很聪明,但这种聪明更多是“怕吃亏,心计多,心眼多”;若论整体,太精则容易互相扯皮,因小失大,干不成大事,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楚商在外的名声不是很好。(没有全盘否定的意思)

最后到落地生活方面,气候,环境,交通,配套措施,工作,人文。

武汉四季分明,春秋季很舒服,夏季酷热,冬季寒冷。如果近几年(截止2019)在武汉工作生活的肯定体会深刻,到处开挖,到处是工地,堵!堵!堵!。武汉为什么会这样规划?主要和武汉地域、环境、文化特色有原因。首先武汉被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分隔为三镇,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地质结构十分复杂,对于城市建设和交通发展有很大难度。再者武汉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才开始合并为一个城市。武汉城建也是从2005年开始提速的,最近这几年算是补旧债吧,综合效果要慢慢体现,最直观的是房价、GDP 蹭蹭往上涨。趁着2019军运会的东风,基建应该会逐渐稳下来了。

生活配套总体感觉还完善(也不好细化)。最重要的是生活的人,可能是一直一分为三的原因,没有绝对的中心,所以都有种互相嘲弄的戏谑。汉口的黑武昌的,武昌的黑汉口的,汉口和武昌的一起黑汉阳的。武汉人觉得湖北省除了武汉的其他地方都是乡里。有一种态度是:我是武汉的所以我可以随便黑武汉,但是你不是所以你不能黑。你要是觉得武汉不好那就别在武汉呆啊。民风剽悍。典型的武汉人很糙,脾气大但来得快去的也快,性子直不掖着,说话做事很直接,讲胃口,不作。(参见李娜娜姐)为什么?因为热得燥。出租车司机跟理发店小哥都有一项技能:什么都能聊。永远对过早和宵夜有着狂野的热情。(摘自网上,大体体验也如此)一方面我的理解是从武汉周边涌入许许多多的新武汉人,就不从素质上扩展了,中国城市化才三十多年,城市文明还需要2代人(40-60年)的时间去融合,提升。

你若问我意见如何?我的看法很简单,哪里年轻人多(消费、朝气、动力、机会),往那里走。